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支流之一,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境,流经滇、黔、川3省边界地区,过赤水县境(现为赤水市)流入四川,是黔北重要水道,夏季洪水时节,洪流澎湃,奔腾咆哮,横渡困难,被称为难以逾越的“天堑”。
1935年1月19日起,红一、红三、红五、红九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、桐梓、松坎地区出发,向土城、赤水方向前进。次日,中革军委下达了《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》,指出:“我野战军目前的基本方针,在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,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,而以二、六军团在川黔湘鄂之交活动,来钳制四川东南会剿之敌,配合此反攻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,并争取四川赤化。”这样,在“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,争取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”这一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,中央红军决定先夺取赤水县城作为渡江的桥头堡,然后强渡长江。
为了集中全力打开前进道路,军委部署了首先消灭前来阻击的川军,发出《关于野战军27日行动部署的指示》。1月28日,红三军团与红五军团在土城青杠坡一带与敌交锋,敌人据险顽抗,战斗异常激烈,双方都有较大伤亡,形成对峙的局面。鉴于土城东西两端之敌不断增加,战斗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,中革军委果断作出放弃原定在赤水地域北渡长江的计划,改从土城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。1月29日,中革军委向各野战部队发出《行动部署》,指出:“我野战军拟于29日拂晓前脱离接触之敌,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西进。”同时确定了各军团行动及渡河点。凌晨,中央红军除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,主力分三路从赤水猿猴(今元厚镇)、土城南北地区第一次渡过赤水河,向川南的古蔺、叙永地区推进。
2月3日至6日,中央红军在向叙永以南地区转移时,先后在土坝至麻线堡一线地区遭敌多次阻击,这时中央红军才发现,川军已集中10多个旅于长江沿线及叙永的西北地区,而尾追的川军大部已先于中央红军进至叙永以西地区。至此,中央红军已不可能从宜宾上游北渡长江,若继续执行渡江计划,就要冒背水与敌决战的风险。因此,毛泽东等当机立断,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,改为在川黔滇边境一线机动作战,保存实力,待机歼敌。2月9日,中央红军迅速脱离川军的追击,隐蔽进入敌军设防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,进行了有名的扎西整编。
中央红军进入扎西以后,蒋介石判断红军仍将北渡长江,急令川军以一部兵力固守叙永西北地区和长江沿岸,防止红军北上或西进;令已进至扎西西北的川军3个旅从西北向扎西推进;令滇军3个旅由毕节从南面向扎西推进;令集结在大方、鸭溪的中央军纵队分路向叙永方向推进;令黔军留守遵义及赤水河一线地区,阻止红军东进贵州,企图分进合击,围歼中央红军于扎西地区。
在敌即将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时,毛泽东等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黔边境,黔北兵力空虚,而中央红军继续留在扎西有陷于重围的危险,决定迅速摆脱川滇两军的夹击和蒋军的追击,回师东进,出敌不意挥师黔北,到赤水河以东与兵力薄弱且战斗力较差的黔军作战,以打开新的局面。
2月18日至21日,中央红军由太平渡、二郎滩东渡赤水河,使敌军围歼中央红军于扎西地区的妄想彻底破灭。二渡赤水后,中央红军再取桐梓,再占娄山关,复克遵义城,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。
中央红军遵义战役的胜利,使蒋介石焦虑不安,急忙由武汉飞往重庆,策划对红军新的更大的围攻。蒋介石为避免重蹈覆辙,命令驻川黔各军,未经许可,不得擅自进退。要求各部队采取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,先抑留红军于乌江以北,然后南守北攻,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、鸭溪这一狭窄地区。对此,中革军委决定采取运动战和持重待机的方针同敌周旋。
在毛泽东同志指挥下,3月15日晚,中央红军挥师北上,进占仁怀,16日至17日,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第三次渡过赤水河,再次进入川南,使蒋介石妄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鲁班场地域的计划再度落空。
三渡赤水,是中央红军一次全面性的大佯攻,目的在于迷惑和调动敌人,蒋介石急忙把重兵向川南周围调动,妄图把中央红军消灭于赤水河以西的古蔺地区。中央红军三渡赤水,佯装北渡长江,意在吸引敌重兵于川南,然后回师东渡赤水河,折返贵州,彻底甩开敌人。
3月21日晚至22日上午,中央红军以隐蔽、神速的行动,经二郎滩、太平渡等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,然后分路向南急进。中央红军回师黔北后,蒋介石判断红军又将进攻遵义,便于24日由重庆飞抵贵阳,策划围歼红军于遵义地区的行动。
3月27日,为分散和甩开敌人,中革军委和毛泽东决定以红九军团暂留仁怀东南马崇岭,并向枫香坝实施佯攻,以吸引敌军向北;主力乘敌还未弄清红军真实意图之际,昼夜兼程继续向南急进;28日,突破了敌人在鸭溪、白腊坎之间的封锁线,进入乌江北岸后山、沙土、安底地区;31日,南渡乌江,跳出敌人的合围圈,进至息烽西北地区。从此,红军进入无堡垒地区,取得了行动的自由权。随后,中央红军佯攻贵阳,绕道黔西南进入云南,威逼昆明,巧渡金沙江,彻底摆脱了40万敌人的围追堵截。
四渡赤水战役,是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,充分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长,指挥中央红军打胜的一个大战役,使中央红军摆脱敌军的追堵拦截,粉碎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边境的计划,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。这一胜利,是在改换了中央军事领导之后取得的,其完整而系统的军事行动,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。25年后,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:四渡赤水是我军事生涯中的“得意之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