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欢迎收看本期党史故事“随手看”,本期故事题目是《遵义会议》。
1934年10月,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红军被迫开始长征。经过一个多月转战,红军突破国民党的三道封锁线,到达广西湘江上游,准备渡过湘江,到湘西北同红二、红六军团会合。
蒋介石判明红军西进的意图,命令中央军湘系、桂系、粤系的四十余万重兵赶往湘江两岸。面对敌人重兵逼近,博古、李德一筹莫展,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。
1934年11月29日,战斗全线打响,一个小时内即伤亡了四个团长、政委。红一、红三军团伤亡惨重,红五、红八、红九军团在湘江以东与敌激战,前进缓慢。
为掩护大部队过江,红三军团6师18团与敌人浴血奋战,终因寡不敌众,弹尽粮绝,被永远地隔在了湘江东岸。下午4点,军委纵队和红军大部终于渡过湘江。湘江血战五昼夜,是红军长征中历时最长、规模最大、战斗最激烈、损失最惨重的战役。红军从出发时的8.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。
面对残酷的事实,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的怀疑、不满和要求改换领导的情绪迅速增长。12月18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。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,建议放弃北上同红二、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,改向敌军力量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。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采纳,解决了红军迫在眉睫的行动方向问题,避免了中央红军全军覆没的危险。
1935年1月7日,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。进入遵义后,红军主力立即展开部署,做群众工作。短短12天里,有四千余人加入红军。群众革命运动迅速兴起,红军在兵源和物资上得到长征以来最大的补充。
1月15日至17日,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,总结红军反“围剿”和长征以来的经验教训,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,会址选在原黔军师长柏辉章的公馆内。
会议批评了博古、李德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实行单纯防御、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,改组中央领导机构,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。3月中旬,成立由毛泽东、周恩来、王稼祥组成的新“三人团”,以周恩来为首,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。
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,挽救了红军,挽救了中国革命。从此,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,克服重重困难,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。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,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。
本期的党史故事“随手看”就到这里,感谢您的收看,我们下期再见。